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六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大会和全国调解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以“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为主题,在各地高级人民法院严格把关、认真推荐基础上,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选取40个符合实际、各具特色、具有可推广性的典型案例,作为第六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予以发布,集中展示人民法庭在推动形成调解工作新格局、做实指导调解业务职能、推动打造调解特色品牌、推动做实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引领全国人民法庭进一步做深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推动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促进诉源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
  本批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严格贯彻《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人民法庭立足和延伸审判职能,做实指导纠纷调处法定职能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在“引进来”多元解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做实“走出去”,发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作用,通过巡回审判、公开审理、以案释法做实普法宣传,努力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法治氛围;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做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积极做实司法调解,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做实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把实质性化解贯穿案件审理始终,在每一个环节都把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避免程序空转;推动全国人民法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2024218日起,最高人民法院从推动形成调解工作新格局、做实指导调解业务职能、推动打造调解特色品牌、推动做实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的角度,分4批陆续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16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

升级诉前调解“指导端” 束紧矛盾纠纷“数据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准确把握人民法庭在调解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专业化、协同化、规范化优势,不断提升指导调解的精准性、实效性与针对性。2023年,诉前调解成功34346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30.8%,位居全市前列。
  一、以专业化为引领,提升指导调解的精准性
  依托10个内设专业化审判庭、13个专业化派出法庭的专业特色审判优势,与调解组织开展定向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指导调解的精准性,努力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一是注重类案司法研判,总结提炼解纷要诀。各专业化法庭积极总结提炼类案调解精髓,通过召开案件讨论会,切实厘清类案及疑难案件脉络,相关经验做法被新华社报道。就多发的融资租赁、买卖合同等纠纷整理调解思路,形成类型化案件诉前调解指引18份。
  二是注重调解队伍培育,开展专业培训指导。立足于专业化审判优势,不定期对调解队伍开展专题培训以及个别指导,提高调解员专业素养和调解能力。充分发挥“东疆共治沙龙”“周末创享荟”“金法菁谈”等本院特色交流平台作用,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借款等类案的专业调解指导。联合滨海新区司法局开展“人民调解开讲啦”系列培训讲座,目前已举办5期,邀请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资深律师和优秀法官,从人民调解操作实务、案例分析等多角度进行专项培训,充分提升调解水平。
  三是注重“走出去”解纷指导,实现矛盾前端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专业化审判特长,提升行业调解能力。与市租赁行业协会建立企业涉诉及产业发展双向信息通报机制,通过开展融资租赁大讲堂、联席会议等方式,分析行业治理重点难点,总结推广行业调解经验。就共性问题形成调解提纲,规范行业调解程序,以融资租赁行业为例,通过加强对行业调解的指导,会员单位平安公司、狮桥公司在业务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上,进入法院的案件量较2021年分别降低38.1%24.6%
  二、以协同化为突破,提升指导调解的实效性
  一是调解员和人民陪审员双重身份协同。探索人民陪审员参与诉前调解机制,34人具有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双重身份,将人民陪审员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的职能创新融合。在重点地区组建调解员人才库,吸纳利用人民陪审员“知民情、懂民意、接地气”的优势,在不同时间节点介入矛盾纠纷开展调解,极大提升诉前调解成功率。
  二是人民法庭与多元主体协同。坚持“抓前端、治未病”,与属地司法所、街道物业办、居委会等多个部门构建调解联席会议机制,聚焦物业服务、交通事故纠纷的调解难点,充分发挥法庭的规范引导作用,提升多元解纷实效,一次性诉前化解某小区物业纠纷千余件。
  三是指导调解与宣传推广协同。在人民法庭充分履行指导调解职能的同时,注重对非诉解纷途径的宣传推广。创新宣传方式,联合司法局共同制作人民调解情景剧,以“剧情+短评”的形式宣传非诉调解相关法律知识,重点突出人民调解职能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效力,让人民群众从心底知晓、认同并主动适用多元调解模式。以辖区海滨街道为例,人民调解情景剧一经播出,诉前调解适用率提升约20%
  三、以规范化为抓手,提升指导调解的针对性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多元化纠纷解决程序选择告知书》《金融多元解纷机制指南》等多元解纷手册10类,为调解员提供法律关系性质、法条适用、常规调解案例等参考。
  二是依法高效确认调解协议。开通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确保司法确认申请当天立案、当天审查,实现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无缝对接。各专业化法庭均组建专门审查团队,在审查时“情理法”兼顾,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依法全面高效审查调解协议效力。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调解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类问题,靶向进行规范指导。定期对调解协议中文字表述不规范、法律适用偏差等问题分析梳理,并反馈至调解组织,就相关问题以专题业务培训与调解员个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调解质量。

 

 

文章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官网